信用动态

当前位置 > 信用动态 > 广州垃圾分类试水第三方企业化服务见成效

广州垃圾分类试水第三方企业化服务见成效

fiogf49gjkf0d

每到垃圾投放时间,荔湾区西村街道环市西苑小区的居民就会把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内。厨余垃圾经过二次分拣后处理成有机肥料,用于小区绿化或居民在自家种植绿植。

居民家的废旧玻璃瓶、环卫工人分拣的废弃玻璃瓶经过初步分类,被运送至白云区的废玻璃回收处理中心。机器对分类后的玻璃进行破碎、清洗和简单加工后,碎玻璃产品最终将提供给玻璃制造企业,作为熔制玻璃制品的原料。

这些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再生”过程,得益于广州目前试点的垃圾分类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该模式从去年5月起先后在8个区的街、镇示范推广,至今已回收废玻璃2416吨、废木材1502吨、废塑胶1400吨和废布碎8万吨。

如今,这个模式在全市各区落地开花,涌现出番禺市桥、花都花城、萝岗联合、增城小楼、荔湾西村、海珠轻工等分类模式。今后,该模式还将继续在全市推广,成为具有广州时代气息和鲜明广州实践特点的“本土经验”——垃圾分类处理“广州经验”。

“这些都是具有示范意义、可复制、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广州经验’,要逐级推进延伸。”在日前的全市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会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表示,“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做法可以照搬到广州”,广州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并将“广州经验”上升为“广州标准”。

探索

寻找政府、公众和第三方良性互动的机制

广州垃圾分类至今已走过23个年头,经历了长期的摸索。1992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后,广州便积极响应、探索和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历经宣传教育(1992—1999年)、试点(2000—2009年)和全面推广(2010年后)3个阶段,始终在探索中前行。

2012年,广州的垃圾分类迎来又一轮高潮。2012年的“7·10”大会前后,广州社会各界举办了一系列有关垃圾分类的活动,试点了如专袋投放、定时定点、直收直运(垃圾不落地)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产生诸如“南都模式”、“南华西模式”、“垃圾分类广州范本”、“新快样本”等叫法。但上述做法只在具体条件下可行,很难在面上推广。

“广州垃圾分类实践的最大收获是让全社会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示。”广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直到2013年,广州才在理念上实现从源头细分过渡到源头粗分加二次细分的二级分类。

此后,进一步完善二次分拣设施、力争湿垃圾不混入干垃圾和推动干垃圾二次集中分选,成为后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垃圾分类的重点工作。然而,二级分类方法在实践和推广中,却面临人力不持久、补贴出师无名和分类垃圾得不到分类处理的困难。

为解决这些难题,广州开始探讨引入第三方回收利用低值可回收物,并将服务延伸到源头,督促与指导公众分类。此前,广州已试点过企业主导分类与政府主导分类,即所谓的企业主导的“东湖模式”和政府主导的“广卫模式”,但因条件不成熟和政企割裂,“东湖模式”和“广卫模式”都难以为继。

如何找到政府、公众和第三方良性互动的机制和保障?这需要以物质回收利用促进垃圾分类的垃圾分类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去年5月开始,广州市示范推广垃圾分类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先后在增城等8个区建立了示范街、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些示范点已回收废玻璃2416吨、废木材1502吨、废塑胶1400吨和废碎布8万吨,有效推动了源头分类和二次分拣,减少了焚烧填埋处理的垃圾量。

今年2月16日,广州出台《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扶持第三方参与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走出了一条以物质回收利用促进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注重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促进垃圾的源头减量,支持一批有一定基础、企业前景好、生产工艺先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建立现代垃圾处理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垃圾处理的新业态”。今年的垃圾分类动员大会上,陈建华明确表示,要鼓励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垃圾处理引导、指导、监督和宣传教育的任务。

观点

引入第三方服务需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没有企业的参与,所有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都是空谈,但是要企业能参与,一定要为他们缓解成本压力。”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宜居广州”创始人“巴索风云”直言,目前参与垃圾回收的企业基本都处于不盈利状态。

“运营成本高,但低值可回收物的售价低。”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1吨木质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成本大约是380元,售价却只有400元左右,这些低附加值的回收品需要达到足够大的数量才有可能盈利。

此外,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村)委会、第三方以及政府等权责不分,生产厂商很难溯源追责。再加上垃圾管理部门长期把物质回收利用排斥在垃圾处理方式之外,使得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不能得到补贴。

如何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巴索风云”建议,首先要从政策上保证企业的生存,通过经济核查去考察各企业亏钱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土地成本,政府可以考虑将一些土地规划为循环经济园的产业用地,而不是用于开发房地产,让回收利用企业进驻。

“除了财政投入外,政府还可以尝试通过改革税收,加大居民对垃圾回收的投入,以弥补企业运营费用”。在“巴索风云”看来,引进第三方企业参与垃圾回收的背后,还要建设一个庞大的经济系统。

有业界人士建议,企业可围绕垃圾治理业务构建业务运作平台,跨界合作,拓展利益链,丰富利润点。比如可以像德国公厕经营公司那样,与快递、广告、电信等相关业合作,在回收站增设快件收寄、广告、手机充费等业务,顺便拓宽第三方的业务。

垃圾分类教育可纳入社会购买服务

提高全民垃圾分类意识,教育必不可少。“我觉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愿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主任常向阳说,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普及垃圾分类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常向阳认为,这不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还面临着其他问题。比如在城中村数量多、外来人员密集的地方,对居民进行长期持续的垃圾分类教育就有较大的困难。

“最重要的是持续教育,不能只做一阵子,市民从小就要学习怎么进行垃圾分类,同时让这种教育跟重要的事情挂钩。”“巴索风云”建议,可以将垃圾分类回收的知识和素质教育、升学挂钩。

然而,广州的人口流动量大,这项工作光靠政府部门的有限人力是不行的。“巴索风云”认为,可以考虑扩大社会购买服务的范围。垃圾分类的社区教育要善于发动社会资源,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教育,购买更多NGO服务去社区进行教育。

“很多社区都有社工机构,也有很多社会组织,可以让这些社会力量把这些工作做好”。“巴索风云”说,通过购买NGO的力量,让垃圾分类教育深入民心,才能起到效果。

1

什么是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

广州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是由从事低值可回收物的第三方(企业、社会组织或事业单位)提供垃圾分类服务。第三方的主要职责是从源头(居民、单位)出发,有偿回收干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组织环卫工进行二次分选,再将分选出来的高值资源卖给资源利用企业(利废企业)。

同时,第三方还需督导源头分类,申报并配合监管部门核实低值可回收物等相关数量,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

第三方可以是传统的资源回收商、资源利用企业、环卫公司等盈利性企业,也可以是非盈利性的社会企业。

2

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如何运作?

广州垃圾分类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的运行方式有如下四个步骤:

一、居民或单位粗分垃圾,将干垃圾、湿垃圾、大件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开,并将干垃圾交给第三方,将大件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交给原收运与处理主体。

二、第三方参照市场价格向居民、单位和环卫工收购干垃圾或低值可回收物,并对干垃圾或低值可回收物进行二次分选等预处理,将干垃圾分成低值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将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成高值资源。

三、第三方将高值资源按市场价格卖给资源利用企业,将其它垃圾交给原收运与处理主体。

四、第三方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回收利用的低值可回收物数量,经相关部门核实后,领取低值可回收物处理费(服务费或补贴费)。低值可回收物处理费是干垃圾回收(包括购买、运输)、二次分选和督导源头分类的补贴费用的总和。

3

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有何优势?

1、解决了源头分类督导的人力问题。过去,广州主要依靠政府及其公共事业机构人员督促公众分类,行政主管部门甚至让18个处室的副处长派驻街道蹲点指导两个月。但实践证明,政府自编自导无法持久,督导效果差,以致垃圾分类叫好不叫座。而动用企业、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等力量,按企业化运作方式提供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则能引导与督促公众自觉分类,保障了督导人力的持久性。

2、解决了源头分类服务的财力问题。通过与其它垃圾处理事物捆绑,解决了分类控制的资本化难题,便于财政补贴制度化。比如,广州出台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阶梯式计费和区域生态补偿制度,调动了各级政府和社区强化物质回收的积极性;出台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保障了第三方和分类排放者的利益,调动了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3、解决了分类垃圾逆向物流的断链问题。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分类处理、物尽其用,必须有相应的分类处理设施。此前,由于一些地方没有分类处理设施却强推分类,导致公众失去分类积极性。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模式则将分类服务与后续分类处理捆绑,根据回收利用的废物量给予补贴,形成了分类垃圾逆向物流,让物流成为一种生产力,保证了分类垃圾得到分类处理,完善了垃圾处理方式方法和垃圾处理产业体系。

实践

荔湾西村:

建立全市首个垃圾数据库

点开西村街街道垃圾产量数据库,街道8个社区所有路面商铺、机团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生活废弃物排放种类、数量等数据都一目了然,776个商铺和机团单位也拥有各自的垃圾数据档案。

这是全市第一个垃圾数据库,由西村街与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建立。定期复查垃圾数据库,可逐步厘清各单位各类型垃圾的实际产出情况和流向,形成西村街垃圾产出单位的数据库,并绘制出全街垃圾产出点的数据地图。

“促进中心把全街787个垃圾产出点分为69个类型,每个类型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产生的垃圾。”公司总经理杨静山介绍说,这样可以逐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独立回收,不断减少流入环卫收运系统的垃圾种类和垃圾量。

每到周末,促进中心都会组织服务队回收废旧纺织物、废旧木头、废旧玻璃和大宗家具等低附加值废弃物。过去,这些队员的身份是资源回收从业人员、游荡或蹲点的拾荒者,促进中心将他们进行“收编”,进行信息登记管理和培训。

如今,40多名队员统一着装,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指导和便民回收服务。回收的废弃物将被运送至一座红顶白墙的“环保小屋”,这样的中转站在西村街道一共有15个,每个可服务周边500户居民。

“西村街玻璃和木材便民回收点平均每个月约回收木头43吨、玻璃10吨;悬挂的有害垃圾收集箱,平均每个月约回收有害物质135斤。”杨静山说,西村模式如今已复制到荔湾区的南源、白鹤洞、花地、东漖、金花等街道。

海珠轻工:

率先建成“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在海珠区轻工学院的教工生活区,智能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在主干道旁。如要投放垃圾,居民需在相应的垃圾桶上刷卡,垃圾桶会自动打开,系统将自动采集居民投放垃圾的重量、类型、时间和投放家庭等信息。分类准确的居民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商品。若可回收物分类准确,系统还会按照市场价格反馈资金,资金可兑现。

通过手机上的“日日分APP”,居民可及时了解分类是否准确和获得积分的情况,获取物品兑换、快递等便利生活服务。小学生还能将垃圾分类情况自动上传给老师,老师将其与监管平台所反馈的数据进行对比,再给学生进行德育评分来提高分类率。

学校的保洁员也有相应的手机客户端,智能分类垃圾桶满箱后会收到提醒,保洁员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清理,以保证用户的正常投放。上述智能化操作都依托于背后的垃圾分类管理平台,该平台能采集汇总、分析各智能回收箱的数据,并在网上实时公布。

从2012年起,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智能分类项目》,由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学校提供相关场地、人员及制度配合。

这个“互联网+垃圾分类”的ppp模式,为全市首个“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在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晋涛看来,校企合作的ppp模式,克服了传统社区垃圾分类居民参与不足、分类准确率不高、分类监管难、行政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激励机制、发展不可持续等难题,并顺利实现了全程管理的智能化。

经过多年的试点,目前轻工院99%以上的住户参与定点投放,90%以上的住户做到了干湿分开。生活区生活垃圾分类正确率达27%,住户投放垃圾不再需任何专职人员督导。

章晋涛透露,目前,在市固废办、市城管委、海珠区政府的支持下,公司正在与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城、海珠区、天河区、广州地铁等市相关单位进行接洽合作。下一步,公司将与快递、银行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分类垃圾智能回收拓展相关业务,增加利润点。

萝岗联合:

大件家具翻新后进行二次销售

衣柜、大鱼缸、书柜等大件物品怎么处理?这可能困扰了不少街坊:放在家里占地方,环卫工、收买佬不愿意收,只能花钱找人上门收,少则几十元,多了要几百元。有些东西平时维护保养得比较好,当垃圾丢了还很可惜。

2013年起,萝岗区创新作业与服务方式,以保洁公司为垃圾分类第三方企业化服务的骨干企业,以传统的环卫保洁为载体,构建分类投放点、便民回收亭、二次分拣平台、大件物品交换平台等网点,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保洁加分类、保洁加分拣、保洁加宣传、保洁加巡查和保洁加服务“一加五”分类保洁作业方式。

为了实现垃圾减量和旧物利用,联合街道在辖区内设4个大件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点,工作站内设有大件废弃物暂存区、旧家私交换平台、可回收物放置区和木材存放区。项目的基建由街道办出资,人员则由企业代为招聘和管理。四个站点目前共招聘专职工作人员2名,负责工作站所有的运作事项。

如今,在联合街道的旧家私交换平台,居民丢弃的家具被翻修后在这里进行二次销售。市场上至少卖一两百元的衣柜,翻新至八成新后,在这里的售价只需50元。一个华丽的挂钟只卖20元,而一个几乎没有瑕疵的大鱼缸,也只卖50元。

居民可以电话预约工作人员上门回收,也可以自行将家里闲置或废弃的大件物品送至就近站点。大件废弃物回收后,工作人员将对物品进行评估。对于可维修再销售的物品,工作人员将购买所需部件并进行维修,实行低价二次销售。不能维修的物品则进行拆解,分解成木材、金属、海绵等可再生资源,送往有资质的回收公司进行处理。

设立便民回收点,开通网上旧物交换平台和社区旧物兑换交易站后,联合街道目前共兑换、交易达到2万多件次。“此举不仅能做到可回收物再利用,还有利于垃圾减量。”联合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实习生 梁延满

发表时间:[ 2015/7/29 11:1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