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新闻

当前位置 > 黄埔新闻 > 新黄埔如何打造国际生态创新城

新黄埔如何打造国际生态创新城

fiogf49gjkf0d


     22日,广州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咨询会在萝岗会议中心召开。

    2014年,国务院批准撤销萝岗区和原黄埔区,设立新的黄埔区,广州的“东进”战略由此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今年2月,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南沙、黄埔、增城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引擎作用”。7月,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调研时强调,“确保合并后形成1+1>2的整体效应”、“要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定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设国际创新要素集聚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在此背景下,黄埔区组织编制了《广州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广州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合并后的新黄埔区如何发挥主引擎作用,如何打造创新型城区,如何实现“1+1>2”,本次战略咨询会邀请了国内外16位著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为新黄埔的规划发展出谋划策。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实习生 郭淞冰

    一问

    如何发挥创新主引擎作用

    对策:提质升级,抢占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竞争高地

    在省委、省政府规划的“1+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广州市被赋予“创新发展的龙头”定位,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新黄埔区以约占广州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汇聚广州全市1/4的高新技术企业、吸引3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和一批院士专家创新创业,成为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主引擎,有望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然而,新黄埔区当前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如现有制造业增速放缓、制造业发展空间不足及黄埔港的国际航运增速放缓等问题。以制造业发展空间为例,数据显示,未来新黄埔若要保持GDP年均增长10%,按照工业单位增加值保持不变计算,需要年均新增产业用地6平方公里,2020年前需要新增产业用地30平方公里。但就目前预估,2020年前新黄埔区可新增产业用地仅约6.48平方公里。

    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产业潮流的背景下,在赋予新黄埔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引领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历史使命前,新黄埔如何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保持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

    《纲要》提出,未来新黄埔的发展策略是——转型升级,发展国际制造和港航服务。

    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引擎,鼓励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打造新引擎,聚焦高端制造、“互联网+”等重点领域,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抢占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竞争高地。

    同时,创新产业体系布局。保障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用地,构建多园区的产业空间格局。例如,将云埔、大沙地北规划为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组团,科学城、知识城规划为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组团,以生物岛为基地规划为生物医药产业组团等等。

    此外,黄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未来新黄埔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要依托黄埔港和滨江岸线资源,全面对接广州“一江三带”的建设布局,整体谋划珠江黄金岸线开发建设。

    《纲要》提出,新黄埔区要用好区位优势,打好港口牌,真正实现港城一体、港城互动。可以借鉴新加坡、汉堡等世界著名港口的经验,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港航服务、电子商务、临港总部等生产性服务业。黄埔的临港经济还应与广州科学城、知识城等形成产业联动,实现港城发展相互促进。

    二问

    如何构建创新型城区

    对策:培育创新空间 吸引创新人才

    各项分析指标显示,广州发展的一大掣肘在于科技竞争力不足,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不符。而黄埔作为广州的创新强区,本身的创新优势恰好弥补广州这方面的短板。

    目前,新黄埔区已经成为广州东部知识和科技创新的源头。该区汇聚了高新技术企业443家,占全市1/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1/2。自主培养的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占全市2/3,吸引3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和一批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建成340多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构建了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但是,新黄埔区作为广州的制造业大区,只有创新基础还不足以满足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必须实施多元化的创新发展道路,建设综合型的创新型城区。

    《纲要》提出:首先,新黄埔要打造创新型城区,需要拓展创新空间,吸引创新人才。通过更新改造,盘活既有产业空间,建设创新园区和创新社区。一方面,构建创新园区,搭建提供产学研一体、孵化器、风投资金等一站式平台。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大中型企业、院所、科研机构,通过自主研发,实行自上而下的创新,培育高成长性企业。

    其次,可以结合重点发展的产业,对接“退二优二”的旧改项目,建设数控和机器人创新园区、电子信息创新园区、中以生命科技创新园区。另一方面,通过激发草根人群及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实行自下而上,根植市场的创新,构建创新社区,搭建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创业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

    然后,可以结合旧改和新居住区建设,近期由政府新建长岭居创新社区、萝岗国际创新社区、大学生创新社区,强化创新工场和创新服务功能配套。未来要求居住区建设,将创新工场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配套,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最后,《纲要》还提出,未来新黄埔可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建立关联,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两城一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广州国际生物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资源,促进转型升级。同时,提升中心区、科学城、知识城的服务能力,提供中介服务、商业金融、技术信息资源等创业服务。此外,还可以依托毗邻黄埔区的天河金融城,引入市场风险投资,完善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金融与科技的融合。

    然而,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埔区委书记陈志英强调,创新型的产业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新黄埔区要吸引、留住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就要在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上下功夫。未来新黄埔要打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平,为高层次人才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创业的空间。

    三问

    如何实现1+1>2

    对策:放大优势 短板互补 突出融合发展

    区划调整不是原黄埔、萝岗两个区的简单相加,而是资源要素的整合、比较优势的放大、发展短板的互补。这既为新黄埔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进一步合理实现公共设施的互补共享。原萝岗区高等级设施完善,品质较好,但街道级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密度不高,人气相对缺乏。原黄埔区高等级设施相对较少,街道级设施相对完善,设施密度相对较高,但设施质量和服务品质有待提升。

    对此,《纲要》提出,构建差异发展,各有特色的三级公共中心:市级—区级—街道级。知识城创新服务中心和黄埔综合服务中心旨在促进萝岗与黄埔中心一体化,主要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设施。科学城、生物岛、临港商务区等区级中心主要提供生活标准配套设施,科技服务设施,综合孵化器等。永和、云埔、南岗等街道级中心除了提供生活标准配套设施外,将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孵化器和创新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问题,是企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融合发展,首先是两区交通的融合。《纲要》提出,在外部路网建设上,要更加突出与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的联系,贯通临江大道、花莞高速等外围道路建设。在内部交通融合上,针对各组团间联系不足、通行能力有限等问题,要规划构建更为完善、通达的道路网,建立和完善联系原黄埔和萝岗两区的快速连接通道。要从规划上确保公交优先,特别是优化轨道交通的规划。

    同时,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与历史文化环境。根据原两区地形地貌的特色,原萝岗的岭南传统文化、生态资源与原黄埔的海丝文化与近代革命,工业文化相交融,规划形成“北山南水”的生态格局。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打造岭南水乡文化体验区、郊野山林游憩区、海丝文化旅游区等不同的特色片区。

    此外,原萝岗近期以土地增量开发为主,原黄埔区以存量开发为主,两区合并有助于通过土地腾挪置换,提升滨江地区的土地开发效益,实现空间资源优化互动。

    ■精彩语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刘人怀:

    黄埔最大优势是我们的名字,这是我们的牌子。黄埔军校、黄埔港,可以说只要是有文化的中国人、外国人都知道,甚至比广州还要响。利用黄埔的世界名片打造世界的黄埔,我想可以一炮打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

    老子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运用到规划上就是每一个建成区之间一定要留白。我们的规划里,将建成区连成一片,变成了摊大饼,空间没有韵律、没有节奏了。可以在留白的空间里,加上绿地、湿地、水体。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

    不要将黄埔当做边缘的区来对待,应该将她当做大城市群当中的中等城市来看待,去培育它、完善它。而不要老想着通轻轨、通高速公路,然后来回的跑。中国很多地方设想搞新区或新城,但二十年来没有一个搞成。踏踏实实将城市功能培育起来,同时依托主城来完善,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赵丽霞:

    香港很注重需求预测,比如说办公室的需求是多少,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各方面的需求是多少。新黄埔区要走国际化路线,这个需求就不单是看区内,不单是看广州,也不单是看南中国,要看国际的需求。另外,我们也要看供给,盖一座城,提升产业,我们的资源在哪里,我们能够供应的元素在哪里。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现场热议

    “培养一批自己的东西,

    才是新时代黄埔的魂”

    在22日当天的广州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咨询会上,16位国内外与会专家各自发表了独到见解。记者发现,专家观点主要围绕黄埔品牌、产城融合、创新发展三大方面展开。不少专家看来,新黄埔对于广州乃至珠三角创新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应该利好“黄埔”的品牌效应,做好交通、配套、产业等规划,形成“教学在天河、创新创业到黄埔”的潮流,让人才在这里发挥黄埔精神。

    ●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实习生 钟志阮 郭淞冰

    关键词

    1

    黄埔品牌

    支招:用黄埔的世界名片打造世界的黄埔

    “从制造业到港口、交通,今后到底先在哪个方向着力?黄埔的最大优势,就是黄埔的名字。说起黄埔,可能黄埔比广州还有名。黄埔军校、黄埔港中国人基本都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建言,广州用黄埔的世界名片打造世界的黄埔,可以一炮打响,不要浪费了“黄埔”这个无价的品牌。

    同济大学副校长、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吴志强持类似观点:“这次来黄埔军校让我很震撼。黄埔军校在我国历史上意义非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军。而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碰到一个问题,中国人只会模仿,不会创造。新时代的黄埔精神意味着,我们该动手了,该培养一批自己的东西了,这才是新时代黄埔的魂。”

    吴志强表示,中国的创新创业需要黄埔一期、二期,这是黄埔精神给现代社会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他认为,可以把黄埔创新一期作为规划的灵魂,“一期,意思就是到2020年,黄埔要完成几件重大的事,把计划列出来;二期到2030年再干成几件大事,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一手拥有萝岗产业实力,一手拥有老黄埔的品牌优势,新黄埔的发展定位也备受关注。

    “从长远来看,黄埔的发展基础最成熟,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等都在这里。这个相对成熟的区对广州未来10至20年间的发展会起到特殊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具有全国辐射性的。”刘人怀认为,在策划广州市的战略发展规划时,新黄埔区是重中之重,不能仅把新黄埔区作为一个区来规划。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联合国人居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顾问许学强则建议,根据新黄埔的地形条件,该集中的就集中起来,适宜形成组团式发展。新黄埔区应下最大的决心,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城市中心,“定位应该高一些,把新黄埔规划提升到一个独立的城市层面进行建设,中心突出,不要分散。”

    关键词

    2

    产城融合

    支招:处理好制造业、创新、服务业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科学城因“有产无城”而广受诟病,而目前该地区开业、在建、拟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多达11个。毫无疑问,在本次的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中,“产城融合”又一次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记得在2003年全国园区大检查时,专家们曾经指责西安高新区,说他们先搞房地产,在科研和引进企业方面没有广州园区做得好。但现在不一样了,西安发展起来了,产城人融合,可是广州的步伐却慢下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唐凯回忆道。他建议,想要吸引人才,新黄埔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做好与老城区之间的联系,二是可否将有山有水的新黄埔建设成有魅力的黄埔。

    “新黄埔的面积是香港的一半左右,但是香港人口有700多万,新黄埔区才86万。没有人,怎么能成为城市呢?”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中心主任赵丽霞用坦言,如果新黄埔仅靠区外的人进驻的话,新黄埔区就必须要重视与周边区域的互通互联。

    “上海浦东开发时,有5个产业园区,都是晚上没有人的‘鬼区’。”同样的,上海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陆锡明,提出在产城关系上,需要将老城区、新城区真正联系起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李晓江表示,人的问题是研究黄埔最核心的问题,从人的需求到人的创新。是这次战略最重要的问题。

    黄埔作为广州经济的引擎,怎么处理好制造业、创新、服务业发展关系很重要,即怎么把大企业自上而下的创新能力与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这两种路径结合起来。他认为,做好工业的文章,这点也是黄埔最有基础最有条件去做的。在关注制造业传统产业的创新时,缺乏对生态、对人居的关注,是当前新黄埔做得不够充分的一点。

发表时间:[ 2016/8/8 11:44:34 ]